“祁连不断雪峰绵,西行一路少炊烟,山低云素无青色,地阔石碣短水源”。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肃南县小柳沟,活跃着一支优秀的地勘团队。他们战风雪,斗严寒,披星戴月归,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努力作为,默默奉献,为地勘事业的繁荣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勘查区地处祁连山南山,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今年7月,项目组成员刚到山顶取样地点,恰逢狂风暴雨,他们在风雨中,用锤子、铁钳在坚硬的铁质板岩上取样。辛苦取样一天,刚准备要把样品从山上扛下来时,暴雨又使河水上涨,来时轻松越过的河岸已经不在了。他们索性挽起裤管,每人负重近百斤的样品,相互搀扶着一起赤脚趟过雪水融化形成的河流,晚上8点,终于抵达项目驻地。看着小伙子们手上、胳膊上的划痕,负责人心疼地询问他们:“怎么能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工作?”他们却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不赶在涨水前取样运样,那工期就要拖后会影响总进度。”我们不知道,他们究竟走了多远泥泞湿滑的小道,是怎样战胜冰冷刺骨的河水的,但我们从他们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们对地质工作的热爱。 他们白天顶着烈日测剖面、测产状、编录岩心,晚上还要认真整理原始资料,绘制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及时完成当天的工作,可他们不抱怨、不胆怯,大家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创先争优。他们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一份大型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通过院评审并上报国土资源部评审;他们一个月完成了上万米坑探工程编录、样品布设及采集、化验、资料整理、数据矢量化等工作;他们一周多时间完成了野外小柳沟钨矿床两个钻孔上千米钻孔岩心清洗、整理、按国家实物资料馆要求包装、加盖盖板、重新编号、更换岩心牌等工作;他们两天完成黄沙泉铁矿大型选矿试验样野外采集工作。在上述工作期间,他们还承担着甘肃省地勘基金项目—东石板沟铁矿普查项目钻探等任务。 他们“精益求精”,一段文字描述,他们会反复斟酌;一份数据报表,他们会交叉计算验证;一个模糊的岩性花纹,他们会立即查证;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他们会严谨求证。不是他们要如此“斤斤计较”,只是因为,他们只有将最原始、最真实的资料收集整理起来,才能为找到矿,找大矿,打下坚实基础。 他们的业余生活是单调的,长年累月远离城市和亲人,难以给家庭和亲人关怀和照顾,多数时间只能对着寂寥的星空度过漫漫长夜,他们想家的时候,就将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争取早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与家人团聚。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地质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学一做”,争当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先锋,他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中大多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12名职工中有7名年龄在20多岁。这个团队是项目经理任军强、项目副经理金鹏、项目组长龙清国、组员崔勇、张继超、杨存平、陈栋、东建星、刘景华、马晓晨、刘洋、马旭平。

|